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俊娴
《浙里有戏:新时代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活”“火”之路——基于浙江省106家剧团载体的实证调研》报告日前正式完稿,并将在送交专家审阅后公开发布。这是由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剧团大调研”大学生团队历时八个月工作的成果。报告基于浙江省内106家戏曲剧团的当代实践,总结了戏曲剧团的发展经验并提出了问题与建议。这份来自于戏剧戏曲界第一线的调研报告,以传统戏曲文化院团实践者与演员访谈、演出调研等为主体内容,给出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创新性发展的部分答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学生调研传统戏曲
对于传统戏曲戏剧文化来说,优秀元素蕴含在哪里?在婉转的唱腔之间、一招一式的挥洒之间,但它们的凸显,则依靠剧团演出、运营体制机制创新。从去年10月开始,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楼匡正、张涛、龚路欣、廖赫宁等一批学生,怀着对传统戏曲的痴迷和深情,开始深入走访浙江省内各地的大小国营、民间剧团。他们思考的问题是:相较于其它省市,浙江戏曲剧团在近些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不少演出得到了基层观众的追捧。在浙江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背景下,是否可以通过相对一次全面的深入调研,来总结浙江省的戏曲剧团当下经验,可以为全国大小剧种、剧团提供一份关于传统戏曲当代创新发展的“浙江样板”。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学生调研传统戏曲
“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对传统戏曲的喜爱,你们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要好好做、用心做、做出一些实实在在,对剧团发展有意义的成果出来。”中国婺剧艺术研究院王晓平在接受该项目组同学的访谈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戏曲剧团调研”项目负责人楼匡正就是秉持着促进戏曲剧团在新时代发展的初心参与的。楼匡正生于金华、长于金华,从小在婺剧的一曲一幕、一折一戏中感受到戏曲的深厚底蕴,学习、传播戏曲文化就成了楼匡正心中的一粒种子。进入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后,他碰到了让这颗种子“开花”的老师、学院院长汪静一。在汪院长和学院副书记王亚萍的指导、鼓励下,他认识到,喜欢仅仅是开端,扎实的工作才是“真爱”的。入学不久的楼匡正找准方向,带领团队开启了走进戏曲剧团之旅。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学生调研传统戏曲
100多家剧团的联系寻找并不容易,从检索资料开始,他们通过网络搜索、咨询老师,关注剧团以及从业者的公众号、朋友圈、抖音号等方式,积极关注各种戏曲活动前去观摩。在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走进剧团内部,与演艺人员“打成一片”,以获得更真切是现实认知和戏曲知识。随着实地一线走访的逐渐深入,团队的行动也引起了戏曲界乃至文化界的广泛关注。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也让许许多多的戏曲人感触,为他们进一步提供可调研的线索,通过“链式”传播,他们在8个多月的时间内跑遍了浙江多处城市和村镇,感受戏曲文化的同时,他们还获得了戏剧戏曲的接收方——大量观众的观戏感受和其它信息,这些相对完整的第一手数据,为报告的真实性、实用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一份传统戏曲文化的“浙江经验”,可以为当代赓续传统戏曲文化、激活其新生命力提供有益的启示。
让调研团队印象深刻的是今年3月18日浙江东阳市婺剧团在缙云县五云街道周村的演出,用媒体报道的话说,就是“灯火辉煌、群英荟萃、好戏连台、掌声如潮……”许多观众的朋友圈,对活动进行有效的二次传播,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热点。这给团队成员带来了一定的希望。“在我的想象中,这就该是传统文化当代生长的模样。我们也知道,传统戏曲下乡演出时,经常会遭遇尴尬的局面。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来自剧团、演员的,也有整体运营、宣传方面的。对我们来说,面对好的案例要做的就是如实地去记录、深入挖掘和总结经验。不那么成功的活动,我们则尽量想找出原因,但这有一定的困难,其实有时候不足更有意义。”调研团队的主持者楼匡正说道。调研团队在乐之不疲的参与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关于戏曲的知识和审美,也对一个“专业”人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切的感触。
进入新时代,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迎来新机遇。《中国传统音乐》是汪静一教学生涯的第一门课,多年的教学积累了她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她的梦想是希望能将优秀传统音乐推广撒播开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传统戏曲魅力与音腔之美。“现在全国各地、各个行业都在强调扎根实际的‘大走访、大调研’,这一份报告只是一个开始,也还是稚嫩的,如果能对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点启示,我们的目的就实现了一半。对学院来说,让学生们参与调研也有‘练兵’的意识。高校不仅是通过教与学实现知识传承,以传统文化的学习涵养学生们的精神。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化事业’是他们日后的工作,痴迷热爱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如何着手实践,走进现实一线的调研有利于他们在学识上、心智上的双重成长”。作为调研活动的指导老师,汪静一对报告的成果有着更多的期待。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学生调研传统戏曲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